本書被譽為美國版《我們仨》,是當代深受敬重的小說與散文作家瓊.蒂蒂安垂暮之年的真情告白,不但囊括2005年各大獎,更躍登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第一名。2003年聖誕節期間,蒂蒂安的獨生女因不明原因陷入昏迷,幾天後,她的丈夫心臟病猝發死亡。她看似堅強冷靜地安排後事,其實內心已陷入狂亂的異想世界

《奇想之年》除了哀傷動人的回憶外,還有許多對於生命的思考,「關於死,關於疾病,關於死亡的機率和運氣,關於幸與不幸,關於婚姻、孩子和記憶,關於悲傷,關於人們願意或不願意面對死亡」完全顛覆了固有觀念。 

 

歷經女兒重病與生丈夫猝死的創傷,作者在回憶昔日甜美之際,開始思考生與死、幸與不幸、婚姻與孩子等議題。她閱讀詩、閱讀希臘悲劇、閱讀醫學、心理學書籍和文獻,企圖理解究竟發生了什麼事,然而「哀慟是如此常見的傷痛,但有關於哀慟的文學作品卻少得可以」。即使哀慟的漩渦時時將她捲入難以自持的情緒與回憶,但她仍堅強地陳述在面對至愛之死,從拒絕、困惑、到試圖理解與接受的過程----即使心裡縈繞不去的,仍是期盼死者能夠回來。字裡行間時而呈現堅強冷靜的心智,時而流露脆弱敏感的心靈。 

 

這段時日對於生命與死亡特別有感觸,是因為年歲?亦或是生命的波動?雙親年邁?而哀慟來臨的時候,完全不是我們所預期的那回事。

 

「不管我們是不是早有準備,真的,也不管我們年紀為何,深藏在我們心中的東西都會隨之翻逐而出,激起令我們詫異的反應,讓我們以為早已塵埃落定的記憶與感覺重新飛揚。在人稱哀悼的那段模糊不確定的期間,我們可能就像置身潛水艇,靜靜停在海底,察覺到一顆顆深水炸彈,忽近忽遠,帶著回憶向我們襲來。」

 

我總是擔心害怕身邊的人突然消失,而如果有一天是我先行消失呢?我該如何撫慰活著的親人?而死亡的可能性,一直都是存在的。我們活著,猶在死亡之中。事情發生總是在平凡無奇的一瞬間。

「死亡,混淆了理智與情感的意義,泯滅了清明與瘋狂的界線。因為,在我們所認知的一切盡皆改變之際,還有任何客觀的事物、任何主觀的作為能無所動、無所變嗎?而這一切的變動,在在挑戰著我們向來所認識的『正常』與『不正常』的定義,更讓人驚懼失措。」-譯著李靜宜

《奇想之年》描述的並不是未亡人哀慟逾恆的故事,而是一個感人至深的愛的故事。蒂蒂安以看似平淡卻刻骨銘心的筆觸道盡夫妻之愛、母女之情,讓每一個曾愛過或被愛過的人,都感同身受,心痛落淚。

如果我們想自己繼續過下去,到了某個時間,我們就必須對逝者鬆開手,讓他們走讓他們死去。

讓他們成為桌上的照片。

讓他們隨水流逝。

 

 我愛你比多一天,更多……

 

 

 

作者簡介:

瓊.蒂蒂安(Joan Didion, 1934.12.05~)
美國文壇地位隆重、「當代最優秀的散文體作家」,小說《照著做》(Play It As It Lays)不但入選「時代雜誌百大英文小說」,更曾改拍電影。她的作品型態豐富,涵括小說、散文、文化評論與電影劇本,甚至她所撰寫關於舊金山的報導,亦成為城市文學的經典之作。
2005
年末她出版回憶錄《奇想之年》,立即躍上各大排行榜暢銷書,受書評家推崇為「傷慟文學的經典之作」,並囊括2005年美國國家圖書獎等各大獎項!為她撰寫書評者包括榮獲三屆桂冠詩人的平斯基(Robert Pinsky)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同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