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業的發展改變了家庭結構,以往需要大量人力的農業社會,子女絕不少於三人以下,生個五六個孩子的家庭比比皆是。
一家人全都擠在同一間屋子,一張床睡個四五個人是十分正常的事,人多吵吵鬧鬧的過,感情仍然濃厚,因為不爭什麼,只求一家溫飽,沒有慾望就沒有鬥爭與勾心鬥角。孩子多有好處也有缺點,一個孩子若生了病,接著像接力賽一樣,一棒一個輪流生病;若需要人力就好辦了,喚一聲就多了五六雙手齊心齊力完成工作;玩個遊戲更為刺激、有趣及挑戰性,歡笑聲此起彼落,哭鬧聲也不絕於耳。
從小我就在小單位數的家庭長大,溫文儒雅的父親,細聲柔語的母親及過於早熟文靜的姐姐,四個人說話聊天像極一幅父慈子孝的畫面,平靜又優雅,直到了青春期的姐姐率先抗母後,家裡起了些微變化,說話的聲頻提高些,也熱鬧了起來,而父親仍是一貫的慈祥。小小的家庭,謙恭有禮對待彼此,還是覺得少了些什麼,也許是熱情吧?是一種會讓人沸騰的熱度。也許,是如此的生長環境才造就了我隱藏熱情的個性,當然也就少了直率訴情、坦然奔放表達情感方式的勇氣。
外子家庭六個孩子,五女一男,獨子的他沒有福氣享受專權,因為姐姐們各個成績優異,代母職的管教排行第五的外子,他也只能在唯一的妹妹面前顯現為兄的風範而已。
婚後與公婆同住,三代同堂,一家六人,公婆鬥嘴、外子又是大嗓門、兩個孩子年齡相近一起玩一起吵一起笑、我與婆婆常常話家常聊過往(我喜歡挖老人家的故事聽),這個家每天都熱鬧無比。
鄉下地方大多是住著老人與小孩,像我們這一輩仍與老人家同住鄉居的為數不多。每當午後四點多就會看到好幾位外勞推著輪椅陪著無行動能力的老人家出門吹吹風曬曬柔和的太陽,陪著老人家散步不是應該是為人女子該做的嗎?因為工作、環境、經濟、學業等原因都必須遠離家鄉到他城謀生,陪伴父母長輩不得已只好交給他人之手,社會環境的競爭與改變剝奪現代生活的親子關係,也頗為無奈。
長輩們辛苦將子女扶養長大,孩子們結婚、工作然後生子,都巿生活大不易,雙薪家庭才足以支付生活開銷,於是孩子便往住在鄉下的父母家裡送,週末休假再回家探望父母抱抱孩子,隔天又得回到都巿討生活,疏於與父母的相處,更錯過了孩子第一次翻身、第一次站起來、跨出人生的第一步、第一次喊爸爸媽媽、冒出第一顆牙……孩子無數次的第一次全都缺席了。
年終掃除整理了些孩子長大後穿不下的小衣服,請鄰居長輩來家裡為他們的孫子來挑些二手衣及鞋子,剛巧近幾日家裡添購了第二台冰箱,又買了些廚櫃,又幫破舊的沙發買了彈性"衣服"包裝換新裝,這些個老人家進了屋,這邊瞧瞧那邊看看,又好奇又羨慕。老實說家裡的設備只是簡樸的家俱,但多了份為人子女的愛在裡頭,便多了價值與份量,老人家看到的就是這些隱性的親情,他們的子女全都在都巿裡生活,孫子一個接著一個送回來,到了就學年齡就接走,然後換另一個孫子再來,如此來來去去,孫子長大後會記得小時候幫他(她)把屎把尿的是誰嗎?我猜想,他們一定會羨慕我公婆的,不是我們有什麼成就與發展,而是我們陪伴在父母身邊。
但老人家豁達全不與子女計較這些,更何況照顧的是自己的孫兒,想當然爾的必當全力照顧。我想起午後被外勞推著輪椅出來散步的老人家,他們在身體尚屬硬朗健康時是否也幫子女照養孫兒呢?而今,陪伴在他們身邊的卻是飄洋過海而來的外國人。
觀此,我十分感謝我的父母,家姐與我全不敢遠嫁,車程限在三十分鐘的距離,因為父母只生了兩個女兒,父母的狀況又是一個看不見一個聽不清,但他們把自己照顧得很好,不讓我們擔心害怕,家姐與我隨時會突擊檢查回家探望父母,讓他們知道雖然女兒都嫁了人,但只會多兩個兒子不會少了兩個女兒。家姐又比我孝順,常常三不五時打電話問候父母兼查勤,回家又會炒幾個菜,不像我回家只會賴皮窩在沙發上猛吃父母端出的水果與零食,回家的感覺真好啊!
不只回娘家受到父母的寵愛,在婆家我想我是幸運的,因為也能與公婆和樂融融同住一個屋簷下,公婆的明理與尊重讓我多了一個甜蜜的家,更使我有歸屬感。結婚這麼多年他們從未對我嚴色俱厲過,寬容我的惰性,接納我的性情,更認同與體會我對我父母頻繁的探望,我上輩子一定有燒香積福這輩子才會有這麼好的公婆。
快過年了,記得一定要回家陪陪父母,倒杯茶,切個水果,然後說說這段日子的遭遇,聽聽老人家的牢騷,我想,世上的父母對子女最渴望的不是榮華富貴,而是「陪伴」。
留言列表